新疆最后摘帽10个贫困县抓好产业就业带动脱贫的调查
打造增收支点 激发内生动力
——来自新疆最后摘帽10个贫困县抓好产业就业带动脱贫的调查
新疆日报讯(记者刘毅 郑卓 邹懿 仲兆丰报道)11月14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公告,批准莎车县、叶城县、伽师县、英吉沙县、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阿克陶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区308.9万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6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新疆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回顾全区特别是南疆三地州脱贫攻坚历程,有一个特点十分明显,那就是各地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的根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尤其是最后摘帽的10个贫困县,均位于南疆三地州,这些县立足自身优势,将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把促进就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保障,持续稳定提高贫困群众家庭收入,一条条特色产业链逐步形成,成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点。
新疆最后摘帽的10个贫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实践表明,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不仅是根本依托,也营造了脱贫攻坚后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各地在产业脱贫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经验和做法,不仅进一步夯实了脱贫基础,提高了脱贫成色,还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各族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用好扶贫资金 做好产业布局
已摘帽的贫困县中,有很大一部分曾经发展基础薄弱,发展产业优势不够明显。确保贫困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进程中,实现收入稳定增长,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调研小组发现,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各地结合本地发展情况和政策优势,逐渐摸索出一条借助扶贫资金实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和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双赢之路,具有很好的启示性。
第一,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贫困群众增收、产业构建和区域经济发展“一石三鸟”。
洛浦县西域春乳业良种奶牛繁育养殖基地目前已有3700余头奶牛实现高标准养殖,企业生产线现代化程度与北疆畜牧业发达地区几乎没有差异。
当地在尊重贫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将用扶贫资金购买的扶贫牛入股企业,贫困群众每年获得分红,企业用入股的扶贫牛组织扩大生产,实现产业稳定发展。据测算,扶贫牛入股企业的模式,为企业节约了买牛资金,使建厂投资额减少约25%,减轻了前期投资压力。同时,每头牛每年可实现分红2500元,为贫困群众构建起长期增收渠道。
轻装上阵的企业对洛浦县畜牧业长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今年,该企业已启动乳品加工厂建设项目,项目投产后,将填补和田地区乳品加工领域的空白。
第二,契合产业发展,培育区域特色。各地在布局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打好“特色”牌,不仅注重挖掘特色产品,更注重探索特色生产模式。
墨玉县林下养鸡就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胡木丹村村民麦提图尔迪·阿依麦麦提依靠林下养鸡,今年已实现收入4700元,同时他还在村里的养鸡合作社上班,预计年收入超过1.1万元。
林下养鸡在当地受到村民普遍欢迎,首先是解决了“在哪养鸡”的问题。林下养鸡不仅充分利用了核桃树下空闲的土地,还实现种植、养殖循环促进。其次,驻村工作队充分利用援疆帮扶资金,建设养鸡棚等配套设施,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村民可以免费领取鸡苗参与养殖,盈利后再交还购买鸡苗的钱,提高了参与积极性,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第三,产业发展吸纳更多贫困群众参与,提高产业生命力。吸纳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不仅是企业发挥带贫益贫作用的显现,更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一种表现。
墨玉县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不断推动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有2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产业和项目带动实现了增收。
叶城县通过推进林果提质增效,构建形成了县有龙头企业、乡镇有种植基地、村有合作社的核桃产业发展格局,全县有30余万人参与核桃产业,核桃收入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35%以上。
阿克陶县则充分利用好现有土地资源,因地制宜,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林果、大棚蔬菜、西甜瓜等特色种植业,成立专业合作社422家,整合土地10万亩,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扶贫格局,为贫困群众探索出一条脱贫增收的新路子。
可以明显感受到,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进程已呈现出几个明显特点:一是随着产业布局科学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步得到提升;二是参与产业发展的收益不断提高,产业经营收入在人均收入中的占比稳步提高,产业发展的吸引力、生命力更强。
找准契合度 实现产业长期健康发展
要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造血”能力,带动贫困群众长期稳定脱贫,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调研小组发现,各地在发展扶贫产业的过程中,把产业发展契合度作为重要考量,既突出区域经济发展资源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又满足当地群众生产习惯和就业需要,以此实现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第一,通过产业细化分工,提高综合生产效益。于田县希吾勒乡达西库勒村村民阿卜杜力艾则孜·阿卜杜热曼家有养羊的传统,得益于当地多胎肉羊产业的发展,阿卜杜力艾则孜养羊变得十分高效,他每90天就可以完成一批次20只羊的育肥,每只羊可以盈利300元左右,效益远高于过去。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希吾勒乡养羊产业发展分工更加明确,企业负责育种工作,育肥和扩繁等工作由村民配合完成。这种农户管中间、企业管两端的发展形式已广泛运用在和田等地的畜牧养殖产业中,农民在自家庭院就能参与现代产业发展,进而实现增收。这种方式有两个优势,一是在龙头企业带领下,农民养殖技术普遍得到提升,防疫、科学饲喂等工作都能获得企业的技术指导;二是有了龙头企业引领和老百姓的积极参与,当地可以优化调整产业发展结构,补齐产业链短板,使产业发展规模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第二,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扶贫产业要更好发挥带贫益贫作用,提高效益是必由之路。近年来,于田县立足自身环境资源优势,布局发展玫瑰花产业,让沙漠玫瑰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柱。
在这一过程中,新疆于田瑰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突破口,加大研发力度,形成了玫瑰花精深加工系列产品。企业不仅建成1万亩玫瑰花种植基地,实现玫瑰花规模化种植与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的有机结合,还形成了集玫瑰花香料、食品、化妆品、日用品于一体的玫瑰加工产业链。目前产品种类已达70余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提高于田玫瑰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不断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益。
英吉沙县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将当地著名的色买提杏通过烘干、冻干等技术进行精深加工,生产出杏仁、杏酱等附加产品,在促进色买提杏实现鲜品销售的同时,将果肉、果核等资源充分利用,提高产业附加值。
第三,建立密切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双赢。皮山县木吉镇尕孜恰喀村村民吾吉约麦尔·麦麦提正是紧密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的受益者,在新疆昆仑绿源养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作的他,决定和妻子在企业学习掌握更多养殖技术,将来回村里组建一家养殖合作社,走企农合作的发展之路,带领更多村民提高养殖收入。目前,皮山县已有14个乡镇布局鹅、兔等特色养殖,群众在村里就可以实现增收,与企业发展实现共赢。据测算,企业农户携手经营,能使兔的养殖效率提高40%。
企农利益的紧密联结对各地发展产业带来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明显,不仅实现了产业发展节本增效,还极大促进了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热情,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生命力。今年以来,仅在和田地区,就已先后落地一批大型畜牧业龙头企业,带动460余家养殖合作社发展,覆盖农户超过45万人,一大批小农户通过特色产业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效衔接。
将产业优势 转化为就业优势
如今,随着产业发展体系日趋健全和就业惠民政策的落地实施,“家家有门路、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已逐渐成为生活常态,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心情越来越舒畅,笑容越来越灿烂。
第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扩充就业容量,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这几年,伽师县克孜勒苏乡库台买村村民库尔班·排塔尔一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他们是伽师县“一户一策”精准扶贫方案的受益者,获得了多样化的灵活就业机会。2016年以来,他干过泥瓦工,组建过施工队,开办过农资超市,生活里从不缺少就业机会,也让一家人的脱贫增收有了牢固基础。
今年,伽师县为实现贫困群众充分就业,在项目建设、企业、公益性岗位等方面开发岗位4.7万多个。在洛浦县,当地积极推进“园区企业+”建设模式,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乡村两级建设8个乡镇扶贫产业园、80个村级工厂,将就业岗位延伸到农户家中,全县实现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平均每户1.5人稳定就业。莎车县通过打造集种植、收购、深加工于一体的巴旦木产业链,引进巴旦木油、乳、巧克力等深加工企业,组建了68个专业合作社,带动262个林果专业村、12万农户实现稳定增收。
稳定的就业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面貌,大家依靠勤劳双手开创美好生活的信心更足。一方面表现在家庭收入的稳定提升,在疆内转移就业的劳动者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远高于在家务农收入。另一方面表现在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现代化生活方式快速普及,通过辛勤劳动,大家穿得更美、住得更暖,生活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大变化。
第二,做好返贫监测,实现稳定就业。就业是脱贫之基,也是防止返贫的重要举措。过去,策勒县策勒镇亚博依村村民阿不都黑力力·巴克尔因为要照顾患病的母亲,无法长期外出务工。一心想通过就业提高收入,却只能打短工,家庭收入浮动较大,影响了他稳定脱贫。今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成为村里光伏发电设备运维人员,既能照顾母亲,又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阿不都黑力力的稳定工作得益于当地建立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当村干部了解到他的困难和诉求后,为他制定了就业帮扶计划,解决了他的困难。
“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村干部及时发现贫困群众就业困难,并帮助找到合适的岗位,已经成为实现就业脱贫的可靠保障。今年,策勒县筹集资金1亿元作为防止返贫公益性岗位基金,为有外出就业困难的贫困家庭提供护路员、防疫员、保洁员等就业岗位,实现返贫风险人员就业兜底保障,确保实现一户至少一人就业。莎车县也加强了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家庭的收入监测,找准原因,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为他们提供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确保就业稳定,脱贫成果稳固。
一系列稳岗措施的实施,为贫困群众实现充分就业铺平了道路,“美好生活靠奋斗”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家的劳动意识、奋斗精神明显增强。
建立长效机制 提高就业质量
调研小组发现,各地在发展产业、扩充就业容量的同时,提高就业质量的工作也在同步推进。
第一,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就业能力。有岗位、有技术是实现稳定就业的两个重要前提。今年,皮山县职业高中学生谢热帕·吾吉麦麦提在毕业前就获得了前往新疆昆仑绿源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实习的机会,进入企业后,在老员工的帮助下,她负责3个乡镇的驴奶收购工作,并学习理化检测相关技术,实习期结束后,就可以走上工作岗位。这家企业把对员工的培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定期组织普惠性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员工技能水平,目前已吸纳600余人就业,其中一半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南疆贫困地区,培训已经成为促进就业工作不变的主题。近年来,各地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着眼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积极开展基本劳动素质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群众的就业技能。以和田地区为例,2019年共有10.33万农牧民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就业9.83万人。
第二,做好员工权益保障,实现产业发展与员工成长双赢。图妮萨罕·尤努斯是位于策勒县的新疆欧锦亚纺织有限公司的一名纺织工人,起初到企业上班是为了增加收入,如今她已把企业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去年,图妮萨罕年幼的儿子患病住院,需要陪护,她不得不暂停工作。企业得知她的困难后,为她保留了工作岗位,每月按时发放生活补助,还号召全体员工捐款近万元用于孩子的康复治疗,图妮萨罕深受感动。今年孩子康复后,她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工作热情大大提升。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细胞,员工则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财富。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各地充分尊重公民的劳动权利,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仅有力支持了脱贫攻坚,更为企业和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第三,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如今,一批创业者正活跃在乡村,成为扩大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
美合日班·麦提图尔荪是洛浦县布亚乡阿日希村“滋丽滋丽”火锅店的创始人,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开办了这家火锅店,顾客多时每天利润有1000元以上。目前火锅店经营良好,每年为村里缴纳1万元房租,还提供3至5个就业岗位,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目前,洛浦县已通过自主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近2万人实现就业。
支持创新创业成为各地促进就业的一种全新实践。各地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持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自主创业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为有意愿、有条件的创业者营造良好环境。
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让许多人经过自主选择,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从农村到城市,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由农民变为工人,不仅学到了技能,提高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实现了人生价值,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大家一致认为,只要勤劳努力,脱贫攻坚的成果就一定能更牢固,全面小康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来源:新疆日报)